3月19日上午,作為第15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“波羅誕”千年廟會的重頭戲,“五子朝王”活動在南海神廟舉行。
“五子朝王”又稱“四鄉會景”,是波羅誕正誕(農歷二月十三)當天,即南海神的生日,南海神的五個兒子,回南海神廟給父王祝壽的慶典活動。2007年,黃埔區恢復“五子朝王”的民俗活動,從此以后,這一民俗活動便成為歷屆民俗文化節的重頭戲。
民間故事相傳,有一年夏季,海水上漲,從上游漂來一根木頭,到了南海神廟前面,任憑洶涌的波濤怎么沖擊,都是紋絲不動,鄉人于是將這根木頭鋸為6段,頭段塑洪圣大王像,其余5段分別塑他5個兒子的神像,稱為“五案神像”,分給附近的十五村來供奉。5案神像俱黑須,大案金面,其他都是紅面。其中大案神像由夏園鄉供奉,元案像由南灣鄉供奉,始案像由沙涌鄉供奉,祖案像由大小塘頭供奉,長案像由雙崗鄉供奉。供奉的鄉村號稱南海神廟十五鄉。這5位小海神,平時就在各自的神殿里享受民間煙火,而到了“波羅誕”的日子,鄉民就會把他們抬回南海神廟,給他們的父王拜壽。而坊間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:南海神的五個兒子,大兒子“大案”,二兒子“元案”,三兒子“始案”,四兒子“長案”,五兒子“祖案”,其中,由于老三始案性情倔強、最“硬頸”(粵語意為執拗),常與父親頂嘴,大家都給他起個外號叫“硬頸三”。這便是“五子”與南海神的一段傳說。
“五子朝王”的儀式感頗為濃厚,正誕日(19日)清晨,先由南海神廟十五鄉鄉民,為本鄉的神像凈身,灑上香茅柚葉水,換上新衣,再恭敬地抬上杠,敲鑼打鼓,前呼后擁地抬著神像逐坊逐鄉去巡游,稱做“監貢”。之后鄉民就開始抬著五尊神像,從雙沙社區、廟頭社區、南灣社區、夏園社區、沙步社區出發,沿著黃埔東路,虔誠地向南海神廟步行進發,給南海神祝融賀壽。一路上標旗引路,羅傘蓋頂,十八般武器護衛,鼓樂齊鳴,盛裝巡游的隊伍浩浩蕩蕩,蔚為壯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