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日本侵略形勢圖
從1931年“九·一八”事變開始,日寇侵入中國東北,并在華東、華北等地區進一步侵略擴張,中國軍民也隨即與其展開殊死搏斗。在此后的數年間,尤其是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,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,以德意日為首的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不滿凡爾賽——華盛頓體系的束縛,在歐洲、非洲、亞洲頻頻發動對外的擴張侵略。
▲納粹德國已成為戰爭機器
以1939年西班牙共和政府的顛覆為起點,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和歐洲的多個國家相繼淪陷,連號稱歐洲最強的法國也未能幸免,僅僅抵抗40多天后就宣告向納粹德國投降。到了1940年下半年,世界上僅有兩個在法西斯侵略中不屈不饒、傲然挺立的國家,其一是號稱“日不落帝國”的大英帝國,另一個就是連鐵釘、汽油都要依賴進口的中國。當時的中國雖然已經與日寇較量近10年,盡管付出了巨大犧牲,但依然不屈不撓的堅持著,牽制了上百萬精銳日寇。
▲德軍兵分三路閃擊蘇聯
1941年6月22日,在蘇聯毫無防范的情況下,納粹德國出動300萬大軍,兵分三路向其發動瘋狂的突然襲擊。僅僅3個月就兵臨莫斯科城下。當時,希特勒和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3次向日本提出,“德日兩國應迅速聯合軍事行動,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,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”。在這個危急關頭,倘若日本從西伯利亞地區發起進攻,蘇聯就將處于東、西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;一旦蘇聯戰敗,反法西斯戰爭的后果不堪設想。
▲歐洲兩大軸心國
但是,中國抗日戰場對日軍主力的打擊和牽制,制約了它與德國的戰略配合。日寇為了應對它在中國的后方戰場和正面戰場的兩面夾擊,兵力已經是捉襟見肘,甚至不得不從長江流域抽調野戰兵力去“掃蕩”華北抗日根據地。在這種情況下,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哀嘆道:“日本目前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很大,北進對蘇開戰實際上辦不到。”正因如此,斯大林敢于將遠東地區的兵力西調,集中力量對付德國法西斯。
▲大批西伯利亞部隊增援莫斯科戰場
從1941年秋至1944年秋,蘇聯總共從遠東和中亞地區向莫斯科等地抽調了54.2萬人的兵力,5000多門火炮,3300多輛坦克。僅在莫斯科會戰期間,蘇聯就從西伯利亞調走了16個步兵師和全部的坦克部隊投入戰斗,幫助前線蘇軍一舉扭轉了戰局,并最終成功阻止了德國的進攻勢頭,粉碎了納粹德軍戰無不勝的神話,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迎來了第一個重大轉折。
▲蘇聯取得衛國戰爭勝利
后來,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一戰成名的蘇聯元帥崔可夫曾感慨道:“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,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,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。”一語道破中國為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。